2009年5月9日星期六

广东丝绸工艺

广东丝绸工艺


广东丝绸工艺

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、广东的传统特产。我国的刺绣起源很早,夏商周时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,汉魏六朝有了更大的发展。关于粤绣的记载唐朝已有了。 据苏鄂《杜阳杂编》载:永贞元年(805年),南海贡奇女子卢眉娘,其"工巧无比",能在长仅1尺的绢上绣《法华经》7卷,"字之大小,不逾粟粒",而点 划分明,细于毛发,唐顺宗大叹其工。这说明广东的丝绸刺绣工艺在当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明清以后广东的刺绣生产规模随丝绸业的发展而进一步扩大,形成了 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,与苏绣、湘绣、蜀绣并称为中国"四大名绣"。《中国丝绸辞典》说:粤绣的特色是"色彩浓郁鲜艳,装饰服用皆宜。"

天鹅绒是剪取天鹅、家鹅等禽羽,杂以蚕丝织成的纺织品。据清屈大均的《广东新语》介绍,这种技术是粤人向外国学来的。天鹅绒精巧华丽,以大红色的为上品, 分为冬夏两种。它还有一种特性,就是淋了雨不会湿,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"雨纱"、"雨缎"。此外,粤人还向东南亚学习,用孔雀翎杂以蚕丝纺成"孔雀丝", 明清时期用此来绣官服或贵族之衣饰。

黎锦产于海南岛,是一种用锦彩的色丝,间以鹅毛丝线,织成人物、花鸟形状和诗词字体的纺织品。海南岛旧属广东省。据《简明广东史》介绍,世世代代居住在岛 上的黎族人民心灵手巧,擅长纺织技术。赵汝适《诸蕃志》说:宋元时,吉阳军黎洞"妇人……惟织吉贝花被、缦布、黎锦"。此外,当地还出产一种用青、红两色 的布和帛相间织成的"黎单",以及一种用锦彩的色丝与木棉相间挑织成的"黎幕"。

明清时,广东程乡、文昌、新兴等地产的蚕茧缫出来的丝质量特别好。用这些丝织成的茧绸"为岭南所贵"。据清代屈大均的《广东新语》介绍,程乡的蚕是分畦而 养,各畦用不同的桑叶喂蚕,结出不同的茧,缫的丝分别织出不同的茧绸来。文昌和新兴的蚕仅饲以山栗树的叶子,这样的蚕丝织成的茧绸坚韧耐穿。

纱缎是明清时期广东名扬天下的丝绸产品。明朝时广东的蚕茧由唐宋时期的一年五收,发展到六收、七收,闰月还可以八收。乾隆《广州府志》引嘉靖《广州府志》 说:"广纱甲于天下,缎次之"。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《广东新语》上说:"广之线纱与牛郎绸、五丝、八丝、云缎、光缎,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。予广州 竹枝词云:''洋船争出是官商,十字门开向二洋。五丝八缎广缎好,银钱堆满十三行。''" 这些锦缎都具有结构细密、质地柔软、颜色鲜艳、不吸尘、不褪色、不易皱折等优点,颇负盛名,产品畅销国内外。

莨纱绸(香云纱)俗称"莨纱"、"黑胶绸",是广东地区生产的一种丝织物。制造这种织物先用土丝织成的提花纱罗织物作坯绸,再将薯莨的液汁涂于其上,经几 次涂上晒干后,用含有铁质的泥土涂于织物表面,织物即变得乌黑透亮。莨纱绸暗花底纹精美,质地软滑坚韧,防水性能强,并易于散发水分。用此料制成衣服,耐 穿易洗,不用浆烫,轻快凉爽,爽滑柔润,适于炎热夏天穿用,向来为广东人所喜爱。由于莨纱绸穿起来微有响声,故被人们称为"响云纱",后来逐渐取谐音而美 其名为"香云纱"。莨纱绸一般分为莨纱与莨绸两种。作为优质的名牌纺织品,它们除了在国内市场销售,还远销美洲和东南亚一带,为世人所称誉。

顺德蚕丝是广东的一种收入大、出口多的重要特产。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,是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。早在宋代,此地便开始种桑养蚕,千百年来,从未间断。建国 后,顺德蚕农改良了桑树的品种,从原来的矮株细叶产量低的土荆桑逐步改种杂优桑,桑叶产量成倍增加,这推动了养蚕事业的大发展。至今顺德全市年产蚕茧可达 数十万担,成为国家出口的一项优质畅销产品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